新闻中心

时下公立医院改革的yes和no
2015-11-27


健康界作者:相海泉


11月26日,多位医界大咖齐聚一堂,奉献一场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烧脑问答“盛宴”。


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,作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,公立医院改革如何再进一步?11月26日,由健康界传媒和武汉市中心医院主办,湖北省医院协会联合主办的“2015常青藤百年医院论坛暨武汉市中心医院135周年庆”在武汉举行。来自医疗行政部门负责人、医院管理者的大咖齐聚一堂,奉献一场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烧脑问答“盛宴”。


对于今年公立医院改革的热点,发言者的关注点各不相同。解放思想还是紧跟政策?扩张规模还是控制规模?互联网医疗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福音还是相反?这些问题不会马上就有定论,也恰恰反映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复杂和多元。


出席大讨论的有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、北京市医改办原主任韩晓芳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名誉院长丁义涛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原党委书记刘建、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资材运筹管理处处长洪富一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喜琢、武汉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孙昌林,健康界传媒总编辑赵红任主持人。


公立医院拥抱互联网的正确姿势


最近围绕互联网医疗的争议言犹在耳,不管是“鸡同鸭讲”还是“惺惺相惜”,互联网医疗的大潮正汹涌而来。从发言来看,医院管理者们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将给医疗带来的冲击,公立医院拥抱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的共识。


韩晓芳:互联网一定会引起医疗服务模式的巨大变革,医院应积极应对。


我在前两年就说过,如同电商对坐商的冲击一样,医疗也会遇到类似的形势,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,但一定会引起医疗服务模式的巨大变革。现在的患者是围绕医院,以医院为轴心的联系方式和诊疗模式,未来会是更多以人为本,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。


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去主动应对、积极拥抱挑战,而不是去修修补补、抱残守缺。如果仍是抱着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”的心态,未来恐怕会带来负面影响。公立医院改革势在必行,所以一定要积极改革,提早做准备,拥抱“互联网+”的大潮。


廖新波:互联网更多是对医院管理者观念的冲击,公立医院应该从市场角度重新思考怎样留住医生和患者。


“互联网+”更多是对管理者观念的冲击。在互联网成为医院管理的工具之后,患者会对医疗市场进行选择;互联网和多点执业的结合,也会让医生选择自己的定位。在国家限制公立医院扩张规模的政策导向下,公立医院如何留住患者、留住医生?粗放式的扩张、建立表面的互联网,一定不是好的选择。


公立医院应该考虑的是瞄准市场动态,留住该留的患者,保住老客户,吸引新客户。一个堂堂几千张病床的医院每天收一百个阑尾炎患者,这是大医院应该做的事情吗?医院的管理者应该由过去由里向外的思维变成由外向里的思维,观察市场上的医生,观察市场上的患者。


丁义涛:要敏感地意识到互联网医疗的力量。


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潮流,只是现在体量比较小,没有撬动医疗格局的变化,还没有引起公立医院的注意。如果有一个第三方,让患者花钱少、享受到的服务好、质量又有保证,一定会带动整个医疗卫生向它看齐。


互联网用线上和线下能不断提高效率,提供快速精准的医疗服务。公立医院一定要意识到,如果我们不变,患者要求在变,政府逼着你在变,民营医院会异军突起,大家要敏感地意识到这个变化。


孙喜琢:终结大医院扩张的一定是市场。


尽管政府三令五申控制公立医院扩张规模,但是效果并不明显,谁将终结公立医院的扩张?一定不是卫计委等政府部门。力量在于,一是社会资本冲击;二是医疗保险,国内很多城市的医疗保险入不敷出,亏空了怎么办,就扣大医院,这样持续下去公立医院自然就没有再扩张的愿望;三是互联网的冲击,最后终结大医院扩张的一定是市场,而不是政府。
刘建:公立医院要使用、驾驭、完善互联网,而不是对抗。


“互联网+医疗” 一定会成为将来政府的首选,同样一个病到三级医院看花费高,到社区医院花费低,到互联网医院花费更低。“互联网+医疗” 目前发展遇到几个屏障,首先,医生要到互联网上接诊,法律规定医疗行为必须由医疗机构产生,医生要看病没有电子病历不行;其次,医生看完病以后要开检查,现在第三方的检查检验机构社会上还没有,看完病以后还要去医院去查。
广东省有一家网络医院,那是打了一个擦边球,但是我看好这个方式,有一个方便的路走干吗要去绕?有一个花钱少的方式干吗要花钱多?今天不选择、明天不选择,早晚要选择,“互联网+”这个新平台将对传统医疗模式构成强有力的冲击,公立医院能做的和必须做的是使用它、驾驭它、完善它,而不是和它对抗。


“互联网+”最大的改变,我体会有两点:第一,互联网使医疗服务模式、理念发生很多变化,患者和医生的交流不仅集中在疾病上,而是整体健康,转变患者就医体验和医院的服务方式是互联网正在做的事情;第二是转变,目前的经营模式还是以医院为中心,今后要真正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,通过市级医院到区级医院,一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乃至深入到家庭,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它连接起来,对患者的健康进行全流程管理。


围绕分级诊疗的真声音


河北省南皮县人民医院院长张秀治提到一个问题,大医院扩张甚至用“互联网+”与基层医院抢医生、抢患者,让分级诊疗成为空谈。如何化解“张秀治们”的焦虑,各位专家畅谈自己的看法。


孙喜琢:大力发展全科医生


大医院用“互联网+”抢患者其实是在情理之中,不管是县医院还是大三甲医院,哪个医院希望医院小一点、患者少一点?谁都不希望。要发展要养人就要扩张。医院希望患者越多越好,百姓希望自己不得病才好——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和百姓的健康需求存在很多不一致,如果能够让它们一致的话,我们的改革就成功了,路很艰难,分级诊疗是一个手段。


我所在的区域采取了医疗保险打包付费的探索,家庭医生要签约很多社区居民。比如一个家庭医生签约100个人,去年住院花了1万块钱,这都是给医疗机构的。如果你的健康管理做好了,生活习惯改善、降压等这些做到位的话,今年花8000,省下的2000给医疗机构。医疗机构就拿这些钱奖励医生,双方协商奖励金额,这叫打包付费、节余流动。


这样,家庭医生就会积极做这项工作,公立医院就不再是希望患者越多越好,大医院还能扩张吗?实际情况是全科医生比专科医生还缺,没人愿意做,这需要政府出台综合配套设施。所以,还是有一些办法,但需要我们付出努力。
廖新波:基层医院可以尝试“网络全科医生”


张院长说出全国县级医院的期盼和顾虑,我希望你用平常心对待,任何医院目前都处于市场竞争的状态之中,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,一切以市场为导向。不要怪互联网,其实你可以利用互联网,它最终为你提供很多机会,为什么不可以把互联网和传统制度结合起来?


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更多做的是预防康复工作,可以做互联网+全科医生的“网络全科医生制度”,这是我一直提倡的。网络全科医生应该成为一种制度,在职业上予以认可,并通过绩效考核进行支付,全科医生的很多工作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做。


关于分级诊疗,我的看法是,最大的考验是政府。互联网+全科医生+医生自由执业+医院支付改革,医生能自由流动,医生创造的价值和医院创造的产值没有利益关系的时候,医生就更加自由。我给你的建议是,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发展你的全科医生,尤其是网络全科医生。


韩晓芳:分级诊疗应基于服务功能而非医院级别


小医院觉得大医院把患者抢走了,大医院认为小医院没本事患者才跑来,大家都不满意。这件事在我看来,主要是体制机制存在问题。


对于分级诊疗,我个人的观点是,不应该是一二三级医院的分级诊疗,而是按服务功能分级。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做什么,要做健康守门人,绝对不能把基层都做成医院化。


往上走是区域医疗中心,资源分布均衡化、均质化培养医生,不要让所有老百姓都跑到北京、上海来看病,否则永远解决不了看病难和医患纠纷问题。这不是医院能做的事,而是政府应该做的。


再往上是金字塔的塔尖,应该是国家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,重点在科技攻关、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,而不是跟小医院争抢患者。


下一步的大趋势是,必然有一大批大医院的医生走出大医院、走向社会各个方面,包括专科医院、康复医院、基层,80%的病人沉下来,上面要那么多医生干什么。怎么走?不是轰下来,而是自己走出去,解放医护人员,打破单位制度,让医生能够自由进出,合同聘用,双向选择,建立灵活的就业制度,允许医生搞部分工作时间制度,让自由执业阳光化。


取消药品加成后,怎样保证补偿落地


取消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后,补偿如何落地,同样是当晚探讨的一个热点。北京实施的医事服务费做法值得借鉴。


韩晓芳:扭转补偿机制是关键


首先政府要下决心推行医药分开,取消药品加成是一定的。当然,背后的关键是补偿机制改革,一定要把相关医疗服务价格、医保等补偿机制都给扭过来,让医生不再依靠卖药、大检查、耗材等。


取消药品加成之后怎么补?国务院文件现在提的是三条渠道,一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二是增加财政补偿,三是医疗机构自己消化一部分。北京2012年开始做医药分开试点,当时提出三句话:一是患者负担不增加;二是医院收入不减少;三是医保资金能承受。我们希望做一个平移改革,把挂号费、诊疗费、药品加成三项打包,平移做医事服务费。把机制转过来,医生就不想着挣药钱。


刘建:打开脑洞给出医院的解题法北京做这件事的意义在于,为这种理论试一下水。大家以后别再简单地问取消药品加成后,政府给你补了多少,不是这个账。但回过头来说,从医院院长角度看,我们还有很多收费不合理的现象,其实劳务费收入价格过低这是很长时间困扰我们的问题,这个要变,但变要通过取消药品加成。取消药品加成的最大意义在于切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,至于医生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到现在为止也没彻底切断,大家心中自有定论。

解决这个问题,不要光算经济账,这个命题作文我们早晚要做。北京5家医院做了以后没有推开,到现在为止,我不认为所有医院都能靠这一个方法可以解决,它对二级医院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大。当然,一定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多考虑一些方法,只不过现在我们的脑洞开得还不够。

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体验。我们会假定您同意这样做,但如果您愿意,您可以选择禁止该应用。 了解更多
如有相关业务需要咨询,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